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产业新闻 > 文化产业 > 饮食文化

新闻发布制度走过十年——面对新形势 争夺话语权

时间:2013-11-12 07:31:32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分享到:
  

    【新闻背景】

    发言人制度

    十年再出发

    “在我们新闻发言人身上,体现着国家的巧实力。”这是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王惠的概括。王惠因为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的新闻发布而走进公众视野——北京连续举行9场发布会,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疫情,看到中国的努力与真诚。也是这一年,中国政府的新闻发布制度建设站上一个新的起点。

    十年来,新闻发布制度不断探索开拓,取得长足的进展。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新闻发言人及时面对公众,解读政策,回应热点,疏导情绪,引导舆论,成为推动政务公开和政府工作透明的见证。他们,可谓“中国声音最直接的发言者”。

    同时也应看到,新闻发布工作的发展还很不平衡,很多地方不尽如人意。发生突发事件后确实还有一些部门和地方的领导、新闻发言人不愿说、不敢说、不会说,权威信息缺失,或出现“雷人雷语”,引起社会质疑。

    新形势对政府新闻发布提出了新挑战。从国际上看,随着中国快速发展,国际社会对中国关注度越来越高,对中国的信息需求越来越强,同时挑剔的声音也越来越多。从国内看,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加速,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叠加,社会思想多元、诉求多样。这样,对权威信息的发布、对政府新闻发布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闻发言人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十年再出发。11月9日,“中国新闻发布实践与创新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中央部委、企业新闻发言人,学界和业界的专家学者与会,回顾过去十年新闻发布制度的发展历程,并就新形势下新闻发布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探讨。

    30年前,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初创;10年前,新闻发布制度真正得到重视并快速发展;现在,政府新闻发布直面的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众声喧哗的舆论大广场。时代的变迁,会给新闻发言人带来怎样的挑战和机遇?

    单向还是互动

    政府发布信息仍是通报式宣传,公众需要参与对话

    老路已经走不通了——政府信息发布仍然依赖主流媒体的现实,与越来越多年轻网民的诞生,形成了一个剪刀差,“导致有时候政府发布的新闻没有及时被想要告知的人接收到。”这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程曼丽的判断。

    开通官方网站、设立新闻发言人,这样的基本动作在与会专家看来,显然是不够的。不够的是主动性——政府部门官方网站还是以宣传式的信息发布为主,对网民来说是一种被动的信息接收。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史安斌认为,公众需要的是参与对话,在政府发布信息后给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还是一种宣传通报。”对于通过新闻媒体、专业记者去传播信息的政府部门新闻发言人制度,史安斌有些无奈。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公众自己迫不及待地开始传播新闻、自己设定议程了。一些与会专家观察到,社会上的一些新闻事件特别是突发事件,第一个向社会公布的往往不是新闻媒体或是政府机构,而是事件的亲历者和相关公众。他们通过微博、微信、论坛、贴吧等途径,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迅速把新闻事件发布出去。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普及,使得这种第一手发布变得更为便捷和高效。

    然而,人人都能拿到“麦克风”的便利固然让信息得以迅速传播,但没有经过全面调查、统筹考虑的信息在很多时候是失真的。特别是一些只言片语式的猜测在网络上的传播速度极为惊人,且往往被误认为可靠的信源。2012年7月23日,一艘载有塑料原料聚丙烯的货轮遭遇台风,导致部分聚丙烯落海并被海潮冲到香港海域及沙滩。聚丙烯虽然是一种无毒物质,却在香港的网络上被妖魔化为破坏环境的洪水猛兽,一度引发港民的恐慌。

    网络传播的放大效应,对于政府来说,也是一个颇为棘手的难题。史安斌说:“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挨骂时代’,政府的负面新闻极易在网络上被扩大影响。”

    改变还是因循

    新媒体汇聚民声,是夸是骂政府都需积极面对

    尽管有诸多待完善的地方,新媒体的发展对于政府、国企、事业单位等部门的新闻发言人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据了解,自2011年4月开通以来,外交部官方微博“外交小灵通”作为第一家开通的部委官方微博,目前在新浪微博已拥有粉丝527万。这意味着从理论上来说,“我们通过微博发布的每一条信息,能够同时被几百万公众获悉,而且发布的时间、频率由我们自己掌控。”外交部发言人洪磊说,外交部现在还“赶时髦”开通了微信公众账号。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政务信息尤其是服务性信息,若是通过传统媒体进行传播难免受到传播媒介的时空限制,这对于政府部门面向社会来说并不是好消息。以发布北京生活、服务信息闻名于微博圈的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王惠,对新媒体情有独钟。“政府还是过去的政府,老百姓已经不是过去的老百姓了。”王惠说,政府部门为什么不能改变自己,也通过新媒体和老百姓沟通呢?她说,新闻发布已成为政府信息公布的主渠道,政府新闻发言人在新媒体中也应当发声,必须去面对。

    除了提供更多更快的信息发布途径,新媒体对于政府部门来说,还是收集民情民意,集合民智的重要平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高钢认为:“互联网不仅扩大了公民的知情权,也扩大了公众的表达空间和加强了监督权。”“新媒体的特性就是百姓发布、公众发声,不管这些声音是夸你还是骂你,只要说了,就是我们想要听到的。”王惠说。

    突围还是退守

    增强发言人知情权和话语权,并学会用全媒体语言

    步入新媒体时代,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又该如何去应对?

    “政府部门对于新闻发布并不是束手无策。”高钢说,政府的作为在于权威信息的提供。“事实上,政府在新媒体的信息大潮中,依然掌握了高质量、权威的信息,这些系统化权威性信息,不是单独个人或是无组织的一群人能够提供的。”所以,政府应主动接近公众,主动回应社会热点。

    “让真相跑在谣言的前头。”王惠的一个“跑”字,说明信息公开速度的重要性。政府若不能及时发声而被别人抢先一步,就会显得很被动,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现身说法,“作为新闻发言人,我特别希望‘在饭还没有凉的时候就把菜端上来’,这也是我的一个期望。”

    那么,如何让政府发布跑得快、传得远?增强新闻发言人专业素质,增强新闻发言人对政府部门内部信息的知情权很有必要。“我们要从新闻发言人的态度和方法上,提升其专业素质,要能够坦诚表达。”原公安部新闻发言人武和平说。

    史安斌认为,在具体策略上,新闻发言人可以“使用全媒体语言发布核心信息,使之成为新媒体话题的标签”。

    同时,还要加强新闻发布制度的顶层设计,完善新闻发言人的日常工作机制,增强新闻发言人在各自部门中的知情权甚至是话语权。“新闻发布制度的完善也应是‘一把手工程’,这样新闻发言人才不会在面对媒体面对公众时显得被动。”程曼丽说。(朱卫禄 赵 兵 王夕旻)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