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产业新闻 > 书画园地 > 广电出版图

张凡凡的清新文化

时间:2012-10-15 19:29:49  来源:传媒联合网  作者:
分享到:
  

张凡凡的清新文化理论是这样解释“清新”。

  “清”字指的是风格。"清"字,本源就是个让人陶醉的字眼。字典里的解释是:"纯净没有混杂;寂静;公正廉洁;单纯"等。它构成这样的词汇:"清秀"、"清纯"、"清澈"、"清爽"、"清新"、"清雅"、"清丽"、"清逸"、"清廉"等。可以发现,不论是什么字与"清"字在一起就成了透彻纯净、焕然一新了。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时常体现出“清”字。尤其是道学,它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是传统观念的主要源头。清静无为是道家中最为重要的思想,三清为道家哲学学说的象征。“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三种境界。在儒家、佛家的学说里也常出现“清”字。文化艺术是以哲学为基础的。因此,清的风格是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的基本风格,是艺术之魂,是意境之魂。

  没有思想的作品不是好作品。一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曾经撰写过一篇论文中提到“清”是诗美学的重要范畴,在古典诗学中占据重要位置。 “清”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的一个独特概念,在诗学的历史语境中,它既是构成性概念,又是审美性概念。他还提到“凡成为名家大家者,格调必清。”我们把所有大师的作品拿来欣赏总结不难发现,这确实是绝对真理。可见,清的风格在文艺中的核心地位。“清”的概念首先是作为生理学意义而出现的,魏文帝曹丕的文气论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人禀气而生,气有清浊。魏晋时,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清谈”的文化现象,以清浊论人,贵族、学者一直是尊清贬浊。从陆机到钱起的六百多年间,“清”这种非常文人化的趣味已逐渐定型。“清”在先秦出现在音乐评论中,“耳辨音声清浊”。师旷鼓琴的故事,对《清商》、《清徵》、《清角》不同乐曲有具体描写。西汉张衡《西京赋》:“女娥坐而长歌,声清畅而蜗蛇。”将清字与音乐给人的听觉印象联系起来,而清字同时成为形容音乐美的概念,直到后代一直沿用。六朝时用于文艺批评,到唐代诗论中,“清”已成为很活跃的诗美概念。但它的内涵直到明代评论家才加以概括,形成有关“清”的审美观。由于它自始至终都是与古典文艺的终极审美理想相联系的一种趣味,这决定了它在古典文艺学中的重要位置。“清”是中国文学艺术乃至文化的核心范畴。可以这么说,“清”是中国人内心潜在的信仰。

  “新”字,是创新,只有把握时代的脉搏的创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清新有三个含义。首先,“新”字强调与时俱进。“清”本就有“出新”的意思,与“新”组合后更强调了出新、创新之意。其次,在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中,“清”大多是柔弱的,而“清新”则是刚柔相济的。清新文化也崇尚刚健清新,而是从刚柔并存到刚柔相济。第三,清新文化提倡清新的审美风尚,注重气节、自强不息、刚毅正直、坚忍不拔等民族精神。

  清新文化是一种思潮、一种流派,强调文学艺术工作者须有社会责任感,以“仁爱正义,纯真高雅,清新自然”为方针,体现了文学艺术家对清新纯粹的艺术风格的追求。清新文化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最新理念的再创作,是传统文化的创新,综合古典和现代的精华,使传统文化更赋有时代性。清新文化是倡导“清真”、“清正”、“清廉”文化,是追求真善美和弘扬真善美的文化。首先,清新文化力戒随波逐流,左右摇摆,甚至追逐狭隘利益,而是求真务实。其次,清新文化是弘扬正气的文化。再次,清新文化是绝眩惑求真美的文化。最后,清新文化是秉承公正、践行清廉的文化。清新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一个社会只要是上升的,那么,这个社会就是清廉公正的,人民就是和谐的。而一个社会只要是衰落的,那么,人民就是怨怒的。而倡导清廉的清新文化是和谐社会的发展,也能促进社会的健康向上稳定发展。

转自[传媒联合网]http://www.zgcmlhw.com/qinggantiandi/qinggantiandi1/2012-10-12/4165.html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