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产业新闻 > 国内外新闻 > 文化产业

深度解析: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冰火两重天”

时间:2013-06-27 11:56:31  来源:中国房地产报  作者:
分享到:
  

  作为产业地产领域最具活力和创新意识的支脉,文化创意园区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自2009年国务院发布《文化创业振兴规划》以来,文化创意产业便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在全国展开布局,其数量已经超过2500家。

  然而繁荣背后却隐藏着许多令人忧心的问题。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副司长吴江波就曾表示,实际上其中真正盈利的园区不超过10%,70%以上都处于亏损状态。也有业内人士质疑,尽管总体统计数目堪称亮丽,但国内真正称得上“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园区却不到5%,众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定位、融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隐患丛生。

  野火燎原

  “我们将在北京投资一个大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借助政策、金融方面的扶持,这方面投资效果值得期待。”近日,两家国内顶级的产业地产发展商负责人都向本报透露了其在文化创意产业园方面的投资意图。

  就在国内及全球经济呈现颓势之时,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却表现出逆势而上的姿态,各地文化产业层层热浪袭来,其中,尤以北京表现突出。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2011年底就宣布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已从培育引导期进入全面繁荣期。一系列统计数据显示,文化创意产业毋庸置疑地成为了北京市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对北京经济贡献仅次于金融业。

  仅在去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收入就已经超过9000亿元,增加值从2005年的674亿元一跃至1938.6亿元,占北京市GDP的比重在此7年间从9.7%升至12.1%,平均每年增速超过20%;而今年上半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就超过113亿元,同比增长达62%.

  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国也迅速拉开阵势,各省各市相继亮出诸如“文化强省”,“文化立市”的标语,文化创意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有业内人士估计,2015年,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将超过18000亿元,占GDP的比重将会超过5%.

  投资巨大、体量可观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也因此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开建。以北京为例,首个千亿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CBD-定福庄国际传媒产业走廊”落户朝阳区,面向新兴传媒机构的同时,着重引进一批投资额超过1亿元的重点项目,全方位打造北京CBD大传媒产业链;此外,恒天集团斥资300亿元的投资额在宋庄打造国家时尚创意中心,并预计在2020年建成项目。

  而在众多有意投资文化创意产业的公司中,万达集团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在2012文化创意产业(北京)峰会上,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宣布集团将在10月注册成立北京万达文化产业集团,资产规模近400亿元。“到2020年,万达文化的收入将比现在的200亿元翻两番,达到800亿元,进入全球文化企业前十强。”王健林表示。

  问题蔓延

  文化创意产业的野火燎原之势背后,潜藏着的是种种困局。

  “国内不少开发商没有规划便盲目建设园区,使得硬件建设过剩,园区数量过多,而缺乏规划与创新的建设模式常出现同质化的特点。这种过于重视硬件建设思路使得园区管理模式发展滞后,双向瓶颈堵塞行业发展。”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在上述峰会上表示。

  此外,园区的软实力也得不到提升,许多开发商面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无形资产时,并不了解应该采取何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创意人才匮乏、内容与品牌薄弱使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遭遇障碍。

  还有业内人士分析,不少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耗资巨大,致使园区建成后租金过高,令不少企业望而却步,最终园区入驻率低的结果使得双方两败俱伤。典型的例子便是今年5月媒体传出斥资6.6亿元建设的武汉谭鑫培文化园因演出成本高昂陷入经营停顿状态,用5000万元高额打造的“全国最大古戏楼”--谭鑫培戏楼也因此“被打入冷宫”.

  而在融资方面,由于文化产业以轻资产为主,不少传统金融机构对轻资产估值、项目担保并不熟悉,因此常常出现融资难的问题。无论在质押、产权评估还是外资准入方面,文化创意产业及园区的金融之路都有很漫长的道路要走。

  实际上,各地政府在融资渠道上已经开始为文化创意产业铺路搭桥,北京市政府近期就明确表示要加强建立政府资金投入引导机制,并设立了每年100亿元的专项资金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今年6月才成立的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还将以1000亿元文化贷款授信额度和608.7亿元投资为依托,双向促进企业、银行的深度合作。

  而杭州也成立了每年1.52亿元的文化创意产业专项基金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目前为止,国内文化产业基金规模已超过1400亿元,数量也超过120家。

  深圳市投资商会常务副会长靳海涛则表示,国内文化产业最欠缺的是成熟的商业模式,而不只是投资资金。“由于国内不少文化企业的前身是事业单位,无论是市场意识还是运作模式都不够创新,而以小体量为主打的中小型文化企业则由于缺乏品牌意识与同质化内容泛滥使自身发展处处受阻。”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