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产业新闻 > 国内外新闻 > 文化产业

三元班延续戏曲梦

时间:2013-10-17 12:11:03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
分享到:
  

    三元班老艺人刘招荣展示自己收集的剧本。

    三元班演员在排练。

    刘义茂在介绍群众捐赠情况。

    黄一魏  文/图

    江西修水县溪口镇的老百姓自发给剧团送钱送物,还隔三差五地把剧团请到家里吃饭……

    “宁河戏又回来了!”在江西修水县溪口镇,百姓如此感慨曾经一度在生活中消失的当地戏曲——宁河戏的回归。2008年,宁河戏入选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入选并未实质改变宁河戏的命运。由于经费短缺、人才断层等问题,宁河戏的传承一度陷入危机。为抢救保护这一古老的民族戏曲文化遗产,当地百姓成立了重组三元班宁河戏剧团组委会,四处募捐,并得到热心人的支持,宁河戏正重新焕发出生机。

    宁河戏是江西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现存剧目达400多个。宁河戏由酬神还愿的傩舞演化而来,吸收了汉剧、宜黄戏等古老戏曲剧种的元素,在赣湘鄂边区一带深受群众喜爱,当地流传着“三天不见戏子,眼睛要生虱子”的说法。

    公元1567年,三元班成立并开傩演戏。这是修水县有记载的第一个傩戏班,标志着宁河戏的诞生。l961年宁河戏《秦琼表功》作为地方传统古老剧种抢救性地被拍成电影。

    “宁河戏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叫后人到博物馆去看,要在戏台上看,我们一定要把宁河戏唱出去。”2012年春,原三元班生角刘荣华、鼓师刘新华、戏迷刘义茂等人共同发起重组三元班宁河戏剧团,下决心要重振宁河戏。

    作为一个村级农民剧团,要把宁河戏重新唱出去,三元班面临着经费短缺、条件简陋、人才断层等诸多难题。

    老戏迷刘义茂是溪口镇小学退休老师,为传承宁河戏已奔走了8年。去年4月,他发起成立了重组三元班宁河戏剧团组委会,为的是筹钱、收徒、训练、排戏、找市场。组委会以挽救宁河戏的名义向全镇发出筹款倡议,从几十元到几百元几千元,群众热情捐款,短短几个月就筹得了16万多元。但这点钱还远远不够,他们又决定向在外务工创业的乡贤“化缘”。

    2012年7月,刘义茂、周福华、刘福生等人冒着酷暑,到溪口人较为集中创业经商的广东花都、深圳,浙江温州、义乌,福建晋江等地募捐。几个花甲老人不辞辛劳、不计得失地为重振宁河戏而奔走,深深地感染了在外的老乡们,大家纷纷慷慨解囊。刘义茂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激动不已:“花都捐了3.7万元,东莞捐了2.1万元,温州捐了3.8万元,晋江捐了2.6万元,义乌捐了14万多元……”半个月,他们跑了7个省10多个城市,共募捐到近30万元。

    在乡亲们的支持下,组委会一共筹到47万元。他们便开始添置道具、服装,拉开架势招募演员。

    要真正传承下去,必须要有年轻人接班。他们开始四处招收年轻学徒。起初,他们打算就近招收一批不拿报酬的年轻人。但消息发布两个月,没有一个人来报名,3个月只招到4个人。后来承诺每个学徒每月给500元薪水,才招到了7个人。“我们的经费全靠捐款,所以非常难。”刘荣华说,眼下又没法靠演出创收。

    看到戏班每天20多个人开销不小,几乎全镇各村的老百姓都自发给剧团送钱送物,还隔三差五地把剧团请到家里吃饭。

    在剧团大本营,满墙并排张贴着3张“新教科班群众奉献实物”大红榜,特别引人注目。站在红榜前,刘昭玉神采飞扬地述说村民的种种奉献:“陈坊村的刘其家,91岁,五保户,重组剧团时捐了500元,自己种点蔬菜,经常往这里送,有一次还送来了4斤鸡蛋;南山大屋每户凑30元,请戏班全体学员、老师吃饭,5桌花费1600多元;何金华,掏现金300元给剧团加餐……”

    溪口的老百姓,正用这种最朴素的方式支援着这个小剧团。刘昭玉说,在他看来,村民不仅是戏迷,是他们让宁河戏重生。尽管县里的国有宁河戏剧团解散了22年,三元班也是聚聚散散,但广大农民对宁河戏的期盼还在。每年农闲时节,三元班的老少艺人还要组个临时班到各村,甚至到毗邻乡镇演上几十场。去年新组剧团至今,他们在全县演出了200多场。

    “每到一处,我们都受到欢迎,大家都说想不到宁河戏现在又回来了。”刘荣华充满了欣喜。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