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产业新闻 > 国内外新闻 > 文化产业

大栅栏:老北京商业中心的“文化复兴”

时间:2013-10-21 06:38:12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马霞
分享到:
  

 

 

  设计感十足的厂房

 

  颇受欢迎的老张年画店

  今年“十一”长假期间,作为北京国际设计周的主要展区之一,大栅栏及东琉璃厂历史文化保护区(以下简称“大栅栏”),将设计师和游客的目光重新吸引到这个历史悠久的文化街区上。借助设计的力量,通过设计再造而非拆掉重建的方式,大栅栏已然变身成为时尚创意聚集地,逐渐重现其昔日的繁荣。

   以点带面融入时代感

  在北京,提起大栅栏,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同仁堂、内联升、瑞蚨祥、六必居等30余家百年老店在这个街区上崛起并繁盛起来。作为老北京传统商业中心的大栅栏,在历史上虽有沉浮,但经受了近600年的历史风雨,至今仍每天吸引着大量游客到访。

  然而,近年来,经受着经济、建筑及社区环境的整体影响,天安门广场西南角这片居住着5.5万人口、面积只有一平方多公里的区域,其保护、整治与复兴也面临着许多难题:复杂严格的历史风貌保护控制,使得这片地区难以释放出成规模的有效空间进行产业引入,无法形成有效运作模式支撑区域保护发展。改善民生、社区共建、风貌保护、城市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取得平衡——这也使得原住民在保护和发展区域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区域本已落后的生活、社会与经济环境条件继续恶化。

  怎样解决日益增长的人口的疏解及搬迁腾退?有没有一种与本地居民一起进行社区共建的方式?有专家表示,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旧城改造,一个重要方式就是让原住民整体搬迁,之后由开发商进行风格一致的整体开发。但这个方式未必适合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大栅栏需要的,是一套新的运作模式。

  作为区域保护与复兴的实施主体,北京大栅栏投资有限公司决定,以新的模式复兴大栅栏。新模式的重要特点之一,即改变“大片区域整体搬迁、重新规划建设”的刚性方式,转变为在考虑区域整体系统的情况下,按照“微循环”及有机更新的方式,进行更加灵活、更具弹性的节点和网络式软性规划,视大栅栏为一个互相关联的社会、历史、文化与城市空间。通过与居民的多种合作,散布其间的院落、街巷,都可进行有效的群落节点簇式改造,并产生网络化触发效应,以点的改造带动线、面的长远变化。

  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样不仅可以避免等待成片区域腾退完毕、或产权关系完全变更清晰后才开始城市更新的迟缓步骤,更重要的是,将‘单一主体实施全部区域改造’的被动状态,化为‘居民自觉自愿、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的主动改造前景,将大栅栏建设成为新老居民、传统与新兴业态相互混合、不断更新、和合共生的社区,复兴大栅栏本该有的繁荣景象。”

  设计师与原住民的头脑风暴

  事实上,大栅栏的前进脚步从没停止过。大栅栏地区是老旧平房区,共有114条胡同街巷,2900余个门牌院落,建筑多以平房院落为主。北京大栅栏投资有限公司在尊重老街区肌理的前提下,探索老房子新利用,从2011年起,发起“大栅栏更新计划”,与北京国际设计周合作举办“大栅栏新街景”设计之旅,邀请中外优秀设计和艺术创意项目进驻老街区,让现代设计走进大栅栏,为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活化提供新思路。

  在狭窄胡同里“可行走”的砖,在不同方向力的作用下,在屏蔽停车的同时,把更多胡同的场地留给游人;往日寻常一见的修车小铺在设计师的巧思下变身成为零件博物馆,既能继续为社区的居民提供必需的修车服务,也能供远道而来的游客缅怀零件发展史;你还能看到传统的老北京兔爷与设计师们携手,华丽转身成为时尚与传统兼俱的创意工艺品……

  这就是今年的大栅栏新街景带给游人的惊喜。随着“大栅栏更新计划”的不断深化,设计的力量将进一步深入到胡同保护改造中,在这一过程中崛起的设计师群体,也将成为胡同复兴的星星之火,和原住民一起出主意想点子,参与到大栅栏的发展中来。

  胡同停车是让人头疼的难事,若划出专用停车场,居民的公共空间就会被挤占,也找不到一块相对集中的停车区域。

  来自英国的设计师团队奥雅纳提供了这样的解决方案:舍弃停车场中常用的地锁,用两条长椅代替,长椅一条腿固定,另三条腿用滑轮,平时是并列的公共休憩空间,若要停车,把两条长椅横过来,就变成一个停车位。针对商铺门前的停车位,设计师又安排了一种可折叠的圆圈花坛。需要停车时,摇动摇臂,圆圈花坛可以变形成扁平状紧贴地面。车开走,再一摇又变回花坛模样。

  这样的设计获得了原住民的欢迎。在大栅栏杨梅竹斜街经营工艺品“兔爷”的张师傅表示,自己的小店从店堂的装修到为背包客加盖的印章,都是设计师带来的新理念,也激发了他设计创作兔爷的灵感。

  由于原住民的主动参与和设计师等社会资源的介入,大栅栏出现了老房子与新品质、传统业态与新业态结合发展的新局面。无疑,大栅栏的修复解决方案,为老街区更新提供了一个借鉴范例。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对大栅栏地区的改造曾引发争议,且目前依然有不同声音。到底成败如何,留给时间检验吧。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