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产业新闻 > 国内外新闻 > 名家访谈

笔墨精妙处 任运自天真

时间:2011-11-25 08:09:01  来源:  作者:徐 峙
分享到:
  
——杜方甲和他的绘画艺术
    1961年5月的一天,湖南省慈利县街头,一个14岁的孩子盯着慈利饭店门前的一个画像摊目不转睛。只见摊主用木炭粉在白纸上随手涂抹,转眼间,一个栩栩如生的人头画像便跃然纸上,这个孩子也看得入了神,直到天黑才依依不舍地回家。从那之后,他爱上了绘画,每天工作后饭也顾不上吃,就立即赶到饭店门前看摊主画像,一看就是两三个小时,直到收摊。
  这个孩子名叫杜方甲,在很多年以后,他已经成为湖南省书协、美协的双料会员,但在当时,他只是一名学徒工。在没有老师教,也没有绘画资料的条件下,他凭着摊主给的木炭笔、木炭粉,开始了自己的绘画生涯。一开始是画照片、画人像,后来是临摹山水、下乡写生,尽管并没有成为专业画家,但他在绘画道路上越走越远。1982年,他参加了湖南省美协举办的培训班,在黄铁山、钟增亚、蒋贤析、莫立唐、伍觉等湖南名家的指导下,广泛临摹了古今绘画大师的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渐窥艺术堂奥。尤其是在对张大千、潘天寿等前辈作品的反复学习中,他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绘画语言和艺术道路。
  一幅好的绘画作品,既要表达思想感情又要有现代精神,还要具备点、线、面等基本元素。杜方甲正是秉持着这样的观念进行创作,他不但对中国画用笔、用墨、用水的传统技法烂熟于胸,而且有意识地求新求变。在他的作品中,各种技法之间相互演变,使画中的景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他尤其注重在粗和细、连和断、干和湿、密和疏、浓和淡、聚和散、长和短、直和曲、实和虚、方和圆的结合与对比中发展变化,使得作品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他画牡丹,除了干与湿、浓与淡相结合以外,还有方和圆的结合;画荷花,注重平与重、泼与破的交融;画松,松针的画法既有中锋,也有破笔;画石头,既有泼墨也有破笔;画花,既有勾勒,也有没骨。他的用笔深谙点、提、按、揉、挑、抹之妙,并深谙毛笔的中锋、侧锋、逆锋、笔尖、笔腹、笔根的使用方法,经常通过一笔三色的技巧,充分表达物象和意境。
  杜方甲喜欢通过到农村写生,在对乡村事物的观察中发掘生活的情趣,反映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在他笔下,常见自然环境优美的青山秀水、小桥人家,在看似平常的场景中呈现出宁静淳朴的美。有一次他在慈利县高桥村写生时,发现群山碧水之间,独居一户富裕人家,门前一群鸭子在小溪中嬉戏,甚是热闹。触景生情,他迅速创作了国画作品《小溪闹声》,画中以鸭为主,人家为次,青山道路为辅,以此反映农村百姓在党的好政策下,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家庭富裕,生活充实。在杜方甲看来,创作要深入生活,既反映客观真实性,又反映主观能动性。这是一种意识、一种精神、一种感情,是画好山水花鸟画不可缺少的要素。
  在创作中,杜方甲始终坚持着三条基本原则:第一,均衡原则,画面上各种色彩的分量、面积、光度、纯度的配置不可相等,但必须均衡。第二,对照原则,色彩之间必须有明暗、寒暖的变化对照。第三,呼应原则,为避免某颜色或物体的孤立,往往有意识地配置这种色彩,并适当增减其光度或纯度,达到反复呼应的效果。这使得他的作品色彩或绚丽多姿,或柔美平和,无论是哪种风格,都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这是他对色彩的高度敏感和娴熟把握的体现。
  绘画是一条没有止境的道路。对杜方甲来说,人的生命时间太短,有写不完的生,画不完的画,笔笔都是自己的生命。如今退休赋闲在家,他终于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钟爱的绘画艺术中。他还有两个愿望:一是希望能够去专业美术院校进行中国画绘画技法进修,以此来解决自己在笔力、笔气、笔韵和布势上存在的问题。二是希望能够培育更多的美术人才,促进家乡的艺术繁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相信他在绘画的道路上能够走得更远。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