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产业新闻 > 国内外新闻 > 焦点新闻

南都“生死存亡”那点事(一)

时间:2013-08-12 08:44:04  来源:  作者:范以锦
分享到:
  
  
  

 

(作者注:我在南方报业工作多年,参与过《南方都市报》的创办。记忆中的“南都”,无论出生,还是成长中的挫折和辉煌,都有刻骨铭心的故事。南都“生死存亡”那点事,将分三期刊出。)

南方都市报创办前的1994年秋,时任南方日报第一把手的总编辑刘陶要我去筹办,当时我担任副总编辑。直至1995年5月报社改为社长制,刘陶任社长、我任总编辑之后,南方都市报转由副总编辑钟广明分管。钟任总经理之后,先后由李明英、王春芙分管。

也许是与南都的不解之缘,我一直保管着一份以南方日报社名义发出的《关于创办南方都市报的请示报告》的原件;还有一份由关健起草并以其名义写的《关于南方日报办广州版的几点建议》,从中可以品味出南方都市报创办最初的思路和过程。

《关于创办南方都市报的请示报告》是1994年10月发出的,上送单位写明:“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并转广东省新闻出版局”。起草人为关健、程益中,我看后送刘陶签发上送。文中谈到:

“经过报社同仁几个月来的深入调查、充分酝酿和慎重论证,一致认为在当前的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尽快创办一份面向都市读者群的系列报——《南方都市报》,是十分必要的。”

“作为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报的《南方日报》它的读者群主要在各级党政机关和农村基层单位,而难以进入城市千家万户。为了更好地把省委、省政府每个时期的工作要点及时传达到全省市民心中,扩大省委机关报在城市的影响,南方日报创办《南方都市报》可以说是填补这方面不足的一个有力举措。”

“《南方都市报》的宗旨是:立足广州大都市,面向全省中等城市,让广州和全省中等城市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广州和全省中等城市。”

从这个报告来看,南方日报当时是急于改变城市读者市场逐渐丢失,试图通过创办南方都市报占领城市尤其是广州读者市场。而从报业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当时的直接动机就是展开架势与羊城晚报和广州日报竞争。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如果直接讲出动机,就有可能搁置,所以这个报告尽量把调子提高一点。

当时的情况是,羊城晚报仍处在黄金时代,广州日报来势凶猛。南方报人忧心忡忡,担心哪一天会在竞争中落败。“怎么办?”从普通员工、中层骨干到报社领导班子都在热议这个问题。有的主张办一张有别于早报和晚报的“午报”,也有的主张南方日报大规扩版。时任南方日报地方新闻部主任的关健在七楼办公,我因分管这个部,就在他的隔壁,常常在一起议论,也有报社的其他采编人员参与议论。不少同事认为南方日报全省发行,大规模扩版成本太大,且相当部分地区无广告回报,不如创办广州版好。在创办广州版的呼声中,关健对我说他已有了方案,我说你写出来,于是关健写出了《关于办南方日报广州版的几点建议》。

这个《建议》提到:

“办广州版已成了社内不少同志的共识。”

“作为省委机关报的南方日报扩大她在中心城市的影响是义不容辞的任务,而真正让南方日报进入大城市寻常百姓家,正是扩大省委机关报影响的途径。这样,南方日报广州版的创办是我们主动参与竞争,扩大影响的尝试。”

“她是南方日报的广州版,但又不是南方日报的翻版。”

“她的宗旨是:让广州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广州。”

“她的方针是:正足广州,面向全省中小城市。”

“她的名字是:《大都市报——南方日报广州版》。”

这个《建议》于1994年8月12日形成,与两个月后形成的《关于创办南方都市报的请示报告》的思路一脉相承。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看了《建议》之后对关健说,你直接去找刘陶老总汇报。因关健还提出广州版实行广告承包的问题,他想依靠花鸟世界报主编张志光经营广告,于是拉上了张志光去找了刘陶,便有了“刘关张”共同探讨创办南方都市报的佳话。

刘陶看了《建议》之后有更成熟的考虑,他认为广州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南方报业的困境,最终确定不如直接创办《南方都市报》。

刘陶要我去筹备,筹备小组很快成立,并确定了南方都市报领导班子的人选。在热议南方“怎么办?”的过程中,程益中也与关健多次接触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他自然是领导班子中的理想人选。

人员由三部分组成:原南方日报及系列报员工、从外单位调进、无编制的招聘。包括采编、校对、财务、发行和广告经营等共31人,总构成如下:

筹备组组长:范以锦(以南方日报副总编辑名义分管、参加选题会、终审签发大样)

筹备组副组长、总编辑:关健(负责全面)

筹备组副组长、副总编辑程益中(负责编务)

筹备组副组长、副总编辑张志光(负责经营)。

各方成员:郭亦乐、李多钰、郭其龙、黄晓辉、黄建川、邓海燕、吴寒菊、童学群、任天阳、秦彤、宋季华、顾晨白、张晓舟、张建媛、蔡蔚、于小立、林自强、戴群、邝幸、农丽丽、曹燕燕、夏丽霞、杨黎虹、杨润贤、郑希凌、袁少坚、曾帼之。

因办手续等原因,部分人员一两个月后才到达。首次出报的当天,实际只有20人。

1995年3月9日,举办培训班,刘陶作动员,他说:“一定要把《南方都市报》办成一张生命力很强的报纸,两个效益很显著的报纸。要树立夺金牌的思想。”我在会上提出了办好这张报纸的目标:“建一流的队伍,办一流的报纸,创一流的效益。”

3月底,《南方都市报》面世,周报,对开八版。没有国家刊号,但经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当时称为“省刊号”。

毕竟是周报且没有国家正式刊号,要与羊城晚报和广州日报竞争,占领广州乃至珠三角市场显然是势单力薄。

当时刊号已经管得很紧,难申请到新刊号,只能自己内部调剂解决。于是大家把目标盯到了海外市场报。动议刚披露,就引发了争议。海外市场报早期曾办过,后来因为一直不能赢利而停办了。复办一段时间后,开始有了一点微利。南方都市报改成日报正式出版后就能赢利吗?许多人心里没有底。停掉赢利的项目,去做还不知能否赢利的项目,思想不通是可以理解的。

时任社长的李孟昱态度坚决,一定要给南方都市报拿到出生证,我和他的意见是一致的。我们的看法是,海外市场报有点微利费了很大的力量,能否坚持下去说不准。即使能继续赢利,也只能赚点小钱。而且海外市场报的定位,读者对象是谁,靠谁来投放广告、谁会关注海外市场报的广告,都不清晰。相反地,办都市报市场定位明确,潜力大,前景看好。更为重要的是经过省刊号试刊的磨练,已有了基本的骨干队伍,我们对这支队伍充满信心。最终南方日报社委会同意停办海外市场报,为新生的南方都市报让道。

内部调剂也并非一帆风顺,转刊号比拿新刊号容易,但也不是完全放开,办审批手续依然缓慢。刚好我到昆明,与新闻出版总署一名副署长在一起开会,我利用中间休息时间向他汇报我们的设想,期待能支持机关报的发展,他态度很好,答应抓紧办。但我还是担心领导忙乱中忘记此事,当晚我约报刊司负责人喝夜茶,重复了与副署长说过的那些话。他也很爽快,表示支持机关报办都市报。不久,南方都市报刊号拿到了。海外市场报部分人员并入南方都市报。现任南都全媒体运营管理委员会执行总裁、首席信息集成官庄慎之,当时是海外市场报的普通员工,进入南都后适逢竞争上岗,竞上南都新闻部副主任。后来先后担任副编辑、执行总编辑。

1997年1月1日,南方都市报正式面世了。

如果没有当年社委会的果断决策,广州报业的市场竞争格局就不是这个样子了,南方报业也就不会有后来的重振雄风。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