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产业新闻 > 国内外新闻 > 焦点新闻

何长风:突出地方文化打破“千馆一面”

时间:2013-10-04 16:12:23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
分享到:
  

  日前,安徽省16个市级博物馆、部分县级博物馆以及省馆的馆长们齐聚六安市,就提升博物馆展陈水平进行专题座谈研讨,取得了可贵的共识。

  安徽省文化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何长风介绍,近年来,安徽省的博物馆事业和全国一样,呈现出大建设、大发展、大开放的良好局面,不少市、县新建或改扩建了博物馆,民办博物馆也迅速增加。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全省走进各级公办博物馆纪念馆参观的有1800多万人次(全省总人口6300多万),博物馆已经真正成为面向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这使博物馆既面临发展的新机遇,同时也面临新挑战,群众对博物馆的期望值日益提高,博物馆也应该为他们提供质量更优、水平更高的服务。而进一步凸显其公益性、社会性和服务性特点,更好地发挥其教育、熏陶、愉悦的特有作用,成为题中应有之义。提升展陈水平,可以说是个永恒的主题,是其中一个重要而迫切的环节。”他说。

  在博物馆事业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不少市、县馆受人才、展品、学术准备和理念思路等制约,展陈尚不尽如人意,有较大提升空间。与会馆长们认为,提升展陈水平,首先要确立以人为本、观众至上的理念,有了这个理念才能真正从观众的需要出发,去追求展览的思想性与观赏性、学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在每个细节上提供人性化服务。安徽博物馆新馆开馆后用一年时间不断听取观众要求,提升展陈质量,大到内容的提炼、校对核准,讲解词的科学正确,小到说明标牌的字体统一、展陈路径导引的醒目、设备的更换维护等,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和好评,就是个例证。

  现在市、县馆的展陈出现了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那就是“千馆一面,千篇一律”。它们都一窝蜂地去搞通史式的展览,把博物馆展陈搞成了“地方志”,而不少通史式展览又缺乏展品的支撑,不能吸引观众。这是与会馆长们共同忧虑之处。馆长们普遍认为,地方馆的展览必须因地制宜,既要追求地方特色,又要顾及自身藏品的丰、寡,条件不具备的不必硬去展出通史。应策划最能体现本地历史文化的、最具特点的展陈内容,不求全面而追求突出重点亮点。

  馆长们认为,在搞好基本展陈的同时,必须留出举办专题和临时展览的空间,这是丰富展陈内容、持续吸引观众的有效措施。有的馆几年中展览一成不变,群众没兴趣,领导部门懒得问,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大打折扣。专题展览,容易显示本馆藏品的优势和特点,也能灵活展示本地区最有特色和价值的方面。皖西中心区域的六安,历代名人辈出,民国时期又涌现了蒋光慈等一批文化名人。皖西博物馆为此举办皖西名人展,但筹展之初信心不足,展出后进行问卷调查获知,该展览因鲜明的地域色彩而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宣城市、芜湖市的博物馆借用民间、社会各界的文物藏品精心打造多个临时展览,也赢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如今声光电被广泛应用到博物馆展陈之中,将传统和当代科技相结合,这会很好地丰富展陈手段、更全面地诠释文物、激发观众与展品的互动、引起观众更大的参观兴趣,但是,诚如一些馆长指出的那样,声光电的应用要有度,用得太少了难起到作用,太多则可能冲击文物本身。尤其要注意声光电设备的维修保养,有的馆设备用坏了长期不修复,既给观众带来不便,也有损馆的服务形象。这种看来技术层面的事,对整个展陈而言绝非小事,会影响展出的整体效果,不能掉以轻心。

  写好展陈文本,这看来是案头工作,其实是对所展出文物的深入研究和精心策展的过程,是展陈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文本由谁写,现在成了不少博物馆头疼的问题。多位馆长指出,不少市、县馆出资聘请外省专家写,但由于这些专家缺乏对当地历史文化真正、全面、深切的了解,成功的很少。蚌埠市博物馆出资100多万元请外地专家做的文本,最后被束之高阁。馆长们认为,应提倡本土有真才实学、真知灼见的人写展陈文本,努力做到严谨可靠的学术性和展陈形式的多彩、美观、生动的艺术性完美结合,做到整体的精品感和细部的精致呈现。馆长们建议,省级博物馆应建立专家指导组,对市、县馆进行文本写作的实际指导,并分期分类对市、县馆进行培训,尤其让新建馆少走弯路,以有效提升市、县两级博物馆的展陈水平。

  馆长们还就博物馆的装潢如何区别于一般建筑的装潢,文本写作、展陈形式设计和施工管理如何结合,博物馆以开放的胸怀和社会各方共建共享,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人物信息和讲解词体现的主观评价的关系,通过讲解和讲座放大展陈效果等课题进行探讨。与会馆长们认为,针对实际工作中的焦点难点进行研讨,有的放矢,对工作能产生助推的正能量。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