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产业新闻 > 产业栏目 > 交易中心

从沙滩练字到奇石微书艺术家

时间:2013-01-21 12:52:50  来源:传媒联合网  作者:何久成
分享到:
  

时间:2013-01-17 10:04:00  来源:  作者:
       我和关柏春是同族朋友,都是锡伯族。十九年前我认识柏春的时候,他是一家较大企业的副总经理,还是我们锡伯族联谊会的副会长,对民族的事情很上心,经常赞助搞一些活动。大约在1997年,一天,柏春到我办公室,告诉我,说他已辞去工作,专门搞“石上微书”创作。当时,我真的吃惊不小,心想,不是开玩笑吧?辞了工作靠什么生活啊?记得当时还劝了他几句。而柏春决心已定,就是要走这条路了。而时隔不久,又忽然看到柏春向国家历史博物馆捐献“大型石上微书——锡伯族西迁之歌”的报道。于是,又是吃惊不小,真是说干就干,而且这么快就出名了,真是神啦!后来我和柏春虽然经常联系,也经常在报刊上或从他口中得知他参加的一些活动及获奖的信息,但关柏春对于我来说,始终是个迷。

     今年五月,柏春从深圳回齐齐哈尔,多住了几天,我们俩找个小酒馆,要了几个小菜,慢斟细品,话题就扯到了柏春的往事。

       柏春是喝嫩江水长大的,江边沙滩是他梦想的摇篮,也使他的梦想成真。柏春自幼喜爱书法,但那时家里穷,买不起纸墨。所以,幼年的柏春就天天长在了江边,潮汐过后留下平展的沙滩,就是柏春练字的纸,右手食指就是柏春的笔,迎来日出送走日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柏春在沙滩上,越写越起劲,字迹也越写越好看。冬天的时候,柏春就盼着下雪。一下雪,柏春练字就有“纸”了,尤其喜欢漫天大雪,每到这个时,柏春就挥舞着树枝,迎着漫天大雪,洋洋洒洒地肆意挥毫。因为练字,经常忘了吃饭,害得父母到处找他,有时也难免被打屁股。而也正是由于他这种执著的精神感动了父母。那时父亲一个月工资只有38元六角,但从此,父母宁可节衣缩食每月也要从工资中省出一些钱来,支持柏春购买纸墨练字画画。柏春也真是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第一次参加全市少年书画大赛就获得了一等奖,这无疑,又为柏春的理想之梦插上了翅膀,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然而,正当柏春踌躇满志想在书画艺术上获得更大发展的时候,文革开始了,同时也打碎了柏春要做书画家的梦境,接着就是“上山下乡”。那种单调而枯燥的农村生活,使柏春陷入了无边的寂寞,百无聊赖中柏春只有到江边去消磨时光。一天,柏春在江边一边低头想着心事,一边茫然地踢着江边的鹅卵石。忽然,他发现一个好看的石头。于是,就伸手把这块石头拣起来,在手上把玩了一会,然后又迎着渐落的太阳去照,这时,他惊奇的发现这块石头上有一幅天然的图画。这幅画完全是天然凝成的,有山有水有草有树,还有一只鹰在天空翱翔。既而他又似乎倾听到了从画面世界里传出的天籁之声……他完全被眼前的奇妙世界陶醉了。然而美中不足的是,石头的图画太偏下,上边的留白太多,这时他又突发奇想,如果在留白处写上一首贴切的诗词,这幅画不就完美了么?就像齐白石、郑板桥的中国画那样,在留白处写上一首贴切的诗词,岂不是天人合一了么?此时此刻,面对眼前这幅天然图画,从小就熟读唐诗宋词的他,一首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便脱口而出:“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等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然而,想到这,他自己又笑了:“这么小的石头,留白处能写几个字?”突然间,一个奇特的想法冒了出来。如果用微书不就解决了吗?对!就是微书!一想到这些,柏春当时兴奋得脸热心跳,因为这个奇想,似乎又使他找到一个新的希望。从此,柏春又像当年沙滩练字一样,对奇石和微书着了魔。首先,他想到,写微书用普通毛笔肯定不行,买又买不到。所以,他便开始自己研究制作。关柏春就是关柏春。他无论做什么事,都有个认真劲、钻劲。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把用于书写微书的毛笔制造出来了,这也是他的专利。而寻找奇石就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石头虽然到处都是,可真要找一块用得上的就太难了。柏春说,寻找奇石也是一种缘分,有时候背着兜子在河床上走上几天也选不着一块石头,而有的时候,忽然一块石头把他绊个跟头,低头一看,这块石头正是他要找的。他说,就为了这个缘分,我给孩子起名都用“磊”字。

      1991年柏春到沈阳市参加全国锡伯族文史研讨会,会议要求每人交一份论文,与会人员大部分都是研究锡伯族文史的专家和学者。柏春是最年轻的代表,这些老专家和学者们那种强烈的民族感情和民族自尊心,使柏春深受启发和教育。会议安排到当年“西迁”出发地进行重走“西迁”之路活动(象征性的),“锡伯族西迁”不仅是锡伯族历史上的一次英雄壮举,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永放光彩的一页。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清政府为了平定边疆叛乱和防御外国扩张势力,将驻守沈阳的一部分锡伯族官兵迁往新疆伊犁,进行屯垦戊边。锡伯族官兵连同眷属共计4030人,经由蒙古路,冒酷暑,顶严寒,越山涉水,风餐露宿,忍受长途跋涉的艰难困苦,历时一年又四个月,行程万余里。从此,造成了锡伯族同胞长期骨肉分离的痛苦。柏春说,一想到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我这眼泪就禁不住。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锡伯族,了解锡伯族这段历史。而那天重走“西迁”路时,柏春忽然被路边的一些石头吸引了。于是,就想到,能不能用“西迁”路上的石头来书写一部锡伯族的历史呢?经过几天的思考和设计,他最后决定用“西迁”路上的石头创作石上微书《西迁之歌》。为了这一愿望,关柏春做出了极大的牺牲,可以说是倾家荡产。他不顾全家人的反对和朋友们的劝说,先是于1991年辞去了齐齐哈尔市公路工程处保卫科长职务。从1991年至1999年,8年时间,他沿着可能到达的“西迁”路线去寻找石头,光是皮鞋就穿坏了几十双。冬天他顶着严寒,背着馒头和水在戈壁滩上一走就是一天。天冷水壶冻死了芯,他啃着冻馒头硬往肚里咽;夏天他顶着酷暑跋涉在山路上,脖子上搭的毛巾一拧直出水。就这样,8年时间,柏春共背回2000块石头,经过多次筛选,最后选定用56块石头,书写锡伯族历史具有代表性的史诗,即《西迁之歌》、《辉番卡伦的信》、《喀什葛尔之歌》等。为了创作《西迁之歌》,柏春整整半年没出门,电话切断,朋友来访闭门不见。就这样,终于在建国50周年国庆来临之前,完成了《大型石上微书——西迁之歌》。并于1999年9月27日,将这部作品运往北京,在人民大会堂进行展出,中央民委专门举行了“关柏春大型石上微书——西迁之歌”收藏仪式。在收藏仪式上,黑龙江马淑杰副省长,专门从哈尔滨赶往北京出席仪式,并发表了讲话。中央电视台等有关媒体都做了报道。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关柏春的名字就传遍了中国。到此为止,我们可以说,关柏春奇石微书艺术,即使不说是功成名就了,也起码可以说,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应该庆贺庆贺了。然而,关柏春却什么也没有做,只是把自己关在屋里,任泪水无声的往下流。此时此刻,在他的内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当时,他不知这是成功的喜悦,还是一种悲酸,或许是后悔当初的选择。因为他为这一选择付出的太多,不仅使自己的家庭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也使自己及家庭生活到了十分狼狈和尴尬的地步。柏春辞去工作后,就失去了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靠妻子的收入只能勉强度日。可是柏春创作不仅需要经常购买创作用品,而且经常外出还要花路费,孩子上学各种收费不断,都需要花销。柏春说他在最困难的时候,偷过儿子的零花钱,偷过老婆的存折。孩子爱吃香肠,又买不起,柏春只好自己动手做。而为了度过难关,柏春又不得不抽出一些创作时间,到街面去摆摊。早晨到江边拣石头,白天书写,晚上再摆摊去卖。后来妻子葛恩乐只好提前退休,然后到歌厅唱歌挣钱。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收藏仪式上,记者给关柏春拍照,发现他的右脚总是藏在左脚的后面,几次提醒他,他就是装做没听见,原来右脚的鞋已经露了脚趾头了……

柏春板着手指头跟我说,我能有今天,我从内心里感谢支持我的各级政府和领导。黑龙江身政府参事、省锡伯族研究会会长于世春老人,对柏春进京参展事宜,积极运作,给予了全力的支持。省政协副主席、省委统战部部长谭方之同志,把柏春的事迹做为爱国主义事迹进行宣传。省委副书记杨光红同志为《西迁之歌》撰写了前言。一些国家和省的领导同志都分别为柏春题了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蒋正华的题词为“点石成金”。国家民委副主任李晋有的题词为“石神”。原省领导赵德尊的题词为“微书之光”。原省领导陈雷的题词为“锡伯微书,壮我中华”。他还特别提到老书法家靳先生。60多岁了,一直陪着柏春到北京去布展,并且在艺术上给予指导,经济上给予帮助。那56块石头运往北京进行参展时,如果没有市委宣传部、市民委及同族朋友扎景海等人在经费上的支持,作品根本就运不到北京

然而,但凡一个有成就的艺术家,都有一种痴性。所谓痴性,就是艺术家一种忘我的状态,特别当灵感产生的时候。柏春说:“我这一生要跟石头玩到底了,我的脑袋里整天都在研究石头,凡是出差遇有好的石头,我都会不惜一切代价把它弄回来。”1998年他专程到长江、黄河去采集石料,在赶火车时,他背着100多斤的石头走了20多里地,到站台刚要迈上车,兜子突然漏了,石头掉了一地。他就一块块往车上拣,差点误了车。2000年为了创作《奇石微书——唐诗300首》,同族朋友扎景海在北京中关村自己的公司里专门为他腾出一个房间搞创作。国庆节放长假,扎景海问关柏春放假期间是回齐齐哈尔还是在北京。柏春考虑到,如果放假期间继续在北京搞创作,人家还得陪着,太给人家添麻烦了。如果回齐齐哈尔,来回还要花路费。于是,就向扎景海撒了谎,说到南方旅游去。实际是等公司人放假都走了以后,柏春就到外面一次买了够7天吃的方便面和咸菜。然后,就埋头搞创作。到了第七天的晚上,柏春为了避免让扎景海知道自己的真实情况,就把石头装在皮箱里,拉着皮箱从中关村往火车站方向走,走到火车站又磨回来往中关村走,快到第二天上班时,他又坐了一段出租车回到办公室,佯装旅游刚回来,可见其用心良苦。然而,成功往往都是预备给不给自己准备退路的人的。《大型奇石微书——唐诗三百首》一经问世。立即引起轰动。人民日报等全国100多家媒体以“中国首部大型奇石微书唐诗300首问世”为标题进行报道。同年又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首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展”,并获得书法金奖,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然而,说到这次获金奖,柏春还讲了一段小小的插曲。在即将评比的时候,有一位权威评委,一开始就对柏春的石上微书不认可,他个人意见不同意参评,这也是柏春最担心的。但是关柏春不想放弃这次机会,于是,就耐心地向这位评委介绍石上微书的鉴赏意义及艺术价值,其它评委也都积极推荐,这位评委才勉强同意,但要求关柏春必须在宣纸上当场书写,才能参展(后来才了解这位评委怕是电脑制作的)。而当关柏春在准备好的宣纸上熟练而沉稳地直接书写微书时,包括这位评委在内的全场所有人员,不禁发出一片赞叹声。因为在中国,以往凡是毛笔微书都是书写人员用放大镜在宣纸上写。而关柏春的石上微书,不用放大镜,不仅用肉眼直接书写,而且字迹小到拇指大的面积可容纳50个字。不仅如此,奇石微书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个创造,他不仅填补了我国书法历史的空白,也是我国奇石艺术上的一个奇迹。关柏春就是奇石微书的一代宗师!这次得奖按柏春的预想是在银奖与铜奖之间,而当评委们一旦认可,就超出了柏春的想象,最终获得了金奖。

现在,关柏春的奇石微书创作已经走上了成熟发展的道路,并且越来越显示出它的艺术魅力,也越来越为广大艺术爱好者及收藏家所喜闻乐见。他的作品,除了上述谈到的获奖情况外,还先后参加了“文化部全国文化艺术金奖博览会”、“首届全国中兴杯奇石大展”等活动。在“首届全国中兴杯奇石大展”中,关柏春还被选为形象大使,同时奇石微书获得金奖。他的事迹中央电视台4频道做过专题报道,并在中央电视台3频道神州大舞台表演现场进行了微书表演。奇石微书多次在新加坡等国家展出。为了便于创作与交流,他在深圳创办了“关柏春奇石微书创作室”。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的收藏者,纷纷前来购买和观赏,他的作品在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收藏。而关柏春总是不卑不亢的面对这些人,在他的创作室及家里摆满了各种各样奇石。有些作品,给多少钱都不卖。柏春说:“我就是喜爱这门艺术,并没指望发财。其实我要想发财,凭我的本事,选择其它行业也许会赚更多的钱。爱这门艺术,首先基于爱国。”我想这是柏春的真实情感。事实也如此。自从柏春走上奇石微书艺术创作的道路以来,每次重大活动,他都以民族的利益和荣誉为出发点,进行艺术构思。从2002年开始,为创作《大型石上微书——中华56个民族史》,他已走遍全国,到各个民族发源地采集石料,它的政治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它的艺术价值。从创作《西迁之歌》、《唐诗300首》到《中华56个民族史》等作品,都充分体现了柏春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一腔热血,和一个艺术家的博大胸怀。

随着柏春的名声渐大,前来购买和电函预约作品的也越来越多。但柏春从不为了应付而粗制滥造。因为,他已视奇石微书如生命,每件作品都是心血之物,不能随便糟蹋。尤其是对奇石微书来说,每一个作品都是人与自然的一种默契,一种缘分。因为,大自然已经把人的生命信息储存到奇石里面,得来非常不易。他说:“当一块石头放在手上的时候,你去认真地读懂它,它就有了灵魂。而诗词是人的心灵之歌,把它写在石头上,这时不会说话的石头就有了灵性,就能够与人对话和沟通了。而石头与诗词融会在一起,就达到了一种境界。所以说,奇石微书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品,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恐怕是欣赏不了它的。”我曾担心地对柏春说:你整天这样拼命地写,可要保护好视力啊!他不置可否地说,他每天晚上都要用毛巾进行热敷,以缓解眼部疲劳。他还说,实际上,我从发现一块好的石头,到配上一首贴切的诗词,再到书写,都是在一种境界中进行的,尤其是书写,虽然有功夫和技巧的因素,但同时也是进入了一种意境,一种状态。不然,比米粒还小的字只用肉眼的功力是很难写好的。可见,奇石微书艺术对他来说已是“潜移暗化,自然似之。”

现在,柏春在奇石微书艺术创作上,可以说是得心应手,道路越走越宽广。与此同时,荣誉和名利也铺天盖地的向他涌来。然而,柏春却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谦虚谨慎的创作态度。打开 “关柏春奇石微书网站”,他在首页导语的最后曾这样写道:愿与神州高士,同心同德,携手前瞻。为我中华锦绣文化,为我中华书道书法,鞠躬尽瘁,留墨史上而造福国人并世人。  不难看出柏春对奇石微书艺术永无止境的追求精神,及其对中华书道书德无限崇尚的博大胸怀。
 
转自[传媒联合网]http://www.zgcmlhw.com/qinggantiandi/qinggantiandi1/2013-01-17/5835.html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